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更多>>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
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邮编:430205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daxuejiyi2003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713435145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班级动态>>新闻动态

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

 

那些事——那样认真的我们

从情人坡上经过,看到一群学妹学弟们围在草坪上聊天,熟悉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初遇素质班学习部的那个时候,那时我们也曾在这里交流谈心。

现在蓦然回首,才发现时间太瘦,指缝太宽,不知不觉我们新一届学习部已经相伴了一年半。这期间,我们彼此磨合,有笑,有哭,有痛苦,有累,甚至有过艰难的抉择。我们都知道这个成长的过程,路很长,也很不平坦,但我们仍一如既往。此刻的我细细的品味着,每一次记忆定格,总会让我想到这句话:若是没有当初那样认真的我们,怎么会有现在的我们呢?

如果说素质班有它独特的神秘和吸引力,我认为学习部的精髓就在这。因为这一路,我们为着同一份执着和信念奋斗着——《大学记忆》。改稿、审核;点评、挑选;编辑、排版;成文、成书。每一期都千辛万苦,每一页都是千言万语。其实,学习部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我们不是在编辑《大学记忆》,就在编辑《大学记忆》的路上。到了学习部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并不张扬,而是现实的写照。

我们的故事虽然只是这仅有的96页,但故事在变,写故事的人也在变,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要知道,我们一起编辑《大学记忆》,它不仅仅是文章的堆砌,更需要有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更要表达出从第一期到现在第十六期的精神传承。

为《大学记忆》编辑储备稿源是首要的重点工作,所以对我们改稿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非单纯修改文章,它还包括写评语、挑选优秀文章、对优秀文章进行文字编辑、配图等。一百余份稿件,约五百多篇的文章,通常要在一周内改出来,以便在下次晨跑时反馈给班级成员。当身边的同学正常作息或娱乐时,我们在则在教一的某个教室里两人一组讨论和修改稿件。看到某位同学的格式不正确或错别字很多我们会皱皱眉头,看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我们会心动并与身边的战友交换分享,当然有时我们也会为了一篇文章是否入选优秀稿件争得面红耳赤,阳光透过窗户穿进来洒到我们的桌前洒到我们的身上,是那样温暖而恬静。

记忆中像不分昼夜的日子比比皆是,当我们用挤出的每一点时间面对每一篇文章,每一份稿件时,我们就像面对着一颗独特的灵魂,每颗灵魂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故事和内心世界,都有他们独特的思想,因此,尽管这个过程我们舍弃了很多娱乐时间,但我们也收获了更多。除了文字本身的魅力,还更深地了解了我们身边的班级同学,还培养了专注、细心、坚韧的性格和审美能力,当然更有我们一起走来的深厚友谊。

编辑《大学记忆》的确是个累人的活儿,也是需要花大量时间,更要细致认真的。我们从咬文嚼字开始,封面设计、版块内容创新,校对排版,反反复复。每次到了编辑《大学记忆》的那段时间,或许各种情绪都会来捣乱。室友抱怨每晚亮到深夜的台灯影响他们的睡眠,为了去出版社排版或及时集中高效地修改校对排出来的文稿而逃课,常常会失眠,总想在每一次修改中突破进步。一整天跑出版社排版,每一双眼睛都死盯着电脑,通常我们只能吃简陋的盒饭,在公交车上补充睡眠,回学校得立即召集其他人,分发纸质稿再继续讨论,继续修改,这就是学习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许就是因为这项工作太重要、太繁琐、太细致,才让我们体会到学习部工作的无缝衔接多么地重要。

编辑了这么多次大学记忆,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四期的编辑。当学校已经放寒假,我们仍然留在学校做《大学记忆》的编辑。静静的校园在冷冷的寒风里显得更冷清了,我们这几个人聚在一起显得甚是热闹了。一个人呆在寝室修改文章,做校对表,手太冷了就抱着水杯暖暖,肚子饿了就找点零食将就一下,晚上一个人睡觉害怕就听听轻音乐,想家了就打电话与其他学习部成员相互安慰一下,不仅这样,我们还为此提前五天返校进行未完的后续工作。像这样孤独的时刻,我们经常会有。学习部成员的辛苦和坚持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每月都会有稿件需要修改编辑,每学期都会有一期大学记忆要编辑。

与《大学记忆》相关的,除了工作,还有最重要的人,我们在素质班一起践行“二十条”的伙伴们。正因为有他们,我们每个人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才走得更久,更远。每一条成长的道路,都会有些意外的收获。在这里,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想起就会温暖贴心,总有一些故事发生了就会刻骨铭心,因为编辑《大学记忆》的故事就在于收获深厚的友谊和信任。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人,我们背后有很多关注着我们成长和进步的老师,学长学姐,他们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我们。

有一次,我接到老师的电话去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将我昨天早上送过去的这期《大学记忆》部分文稿(如卷首语、特别策划、人物志、与张青教授的交流等)翻开,逐页讲解存在的问题。当我手拿文稿时才发现,这35页近3万字的文稿,老师都做了很详细的修改,连“的”与“得”的微小错误都找出来了。老师很忙,要处理好家庭、工作、生活、学习等各种事情,但老师却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将其修改的如此之细致,如此之认真。那一刻,我被老师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我理解了宋老师对《大学记忆》的那份爱,使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大学记忆》是怎样一本具有素质班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感的。我为那些鲜红的批改痕迹感到羞愧,特别是那些文字编辑的错误。我想这可能与能力没多大关系而跟态度紧密相关。若是我们能够像老师一样去对待《大学记忆》,那我们下一期的《大学记忆》会不会更好些呢?

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慢慢地我意识到《大学记忆》形式在变,内容在变,写文章的人在变,但不变的是这里有爱的味道,有梦想的味道,每一个字都是我们对“二十条”的践行和思考,痛并快乐的记录我们大学最真实的记忆,而这是我们素质班人所独有。这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驱动,我们对《大学记忆》编辑工作除了认真就只能认真了。我以为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期刊,而是因为在素质班人心中《大学记忆》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情感的传递。因为我相信,这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我们需要用一颗热诚的心,一丝不苟的态度来理解它,编辑它。

蓦然回首,与学习部的缘似乎是见到它的第一刻就注定了的,一路走来,确实,我们学习部做的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平凡,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需要驾驭语言的智慧。我们的团队在一次次磨合中挑战与超越,在做事中成长,在有限的大学生活里书写着不一样的大学记忆。

因为,这里有那样认真的我们,在认真的做着同一件事;有那样认真的友情,在同甘共苦后越醇越香。

一封信,虽然涵盖了很多,但是远远没有把他们的工作叙述得详尽;一篇文章,虽然介绍了很多,但是远远没有把他们的辛苦展现得淋漓。大学记忆还在书写,他们还在努力,只能说一句:祝你们更好!

123

网站首页   |   创业团队   |    外校交流   |   关于素质班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2012 www.dxssz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 @版权所有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技术支持:武汉珞珈学子   鄂ICP备:12017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