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师生交流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活动>>师生交流会

2010年10月21日金老师讲座:磨难的沉积与飞扬——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

主讲人:金艳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传播与文学传播)

出席嘉宾:汤中秋老师、校团委郭老师

主办方:湖北经济学院校团委

承办方: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

时间:2010102115:00

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三号报告厅

(磨难的沉积与飞扬,这一话题就像金老师说的一样,或许只有问号,没有答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我们尽量还原了金老师讲座的内容,以便大家更好的解读和思考。由于宣传部的水平有限,只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希望金老师和大家见谅。稿子内容有些多,请大家细细品味金老师从独特的视角为大家解读的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

 

**讲座内容概括:**

金艳老师:首先我很感谢同学们来参加这次活动,再者,感激湖北经济学院校团委为我们提供这个机会。在这里,我要先纠正一个词,我们今天探讨的不是一部文化大餐,只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去经常体会和回味的一碟小菜。

曾经有位博士提出疑问,她这么一位年轻的博士,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磨难,有什么资格来探讨磨难呢?我自己也曾经一度的质疑自己,但后来,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坚定了我的观点。不惑呢,就是对待问题会有我们自己的看法和答案。我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关于人生磨难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个人的看法是,其实永远没有答案。所以今天同学们来这里,如果想通过这场讲座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那确实不太可能,所以大家要意识到,我们本着探讨的态度和想法来一起参加这么一次交流。

关于这两部作品,我们首先来对题目本身做一个题解,这是题解是关于磨难的问题。其实《西游记》本身还有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叫做《西游释厄记》,释就是解释、诠释,恶就是厄运当头的厄。它本身就是探讨磨难的问题。在《西游记》中,用“九九八十一难”来把磨难具体化了,那它意味着什么,在我们人生里又可以作些什么样的解释?或者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这也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

所以,核心的关键词首先是磨难的问题。对于磨难的解释,相信大家在中学时代就已经了解很多了。今天我也不对磨难作过多的解释,先看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这两部作品。之所以为经典,一点是因为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再生的能力,你能够在它的基础上作出更多的阐释,甚至是自己的一些理解、加工、创作。《西游记》中,主角是唐玄奘,他是一个非常执着、有恒心、敢于质疑、挑战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敢于用自己的付出去来换取最终的结论,而且还不断的把这个结论进行推广和传播。所以这个故事,本身就可以从人生磨难、人生价值这个角度去体会。

从唐末唐玄奘弟子记录到明代吴承恩编写《西游记》期间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之间,又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也证明了作品本身的经典价值所在。关于《西游记》的产生背景,我们也可以看一下。首先是“反抗”;第二是关于“个性张扬”,这个时期正逢“三教合流”,给人们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创造空间,所以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神魔创作。明末是人们的思想和内心极为活跃的年代,而这个时期,西方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人的觉醒。使人敢于挑战神学、挑战自然和权威,同时也挑战人本身。我们不用妄自菲薄,我们人心的活跃,是民间的,是一种亚文化,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非主流。但统治者的压力带来的禁锢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有了以神魔来表达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些理解的渠道。

《西游记》自从80年代初期拍成后,每年寒暑假都在播,老少皆宜。作品本身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发现和体会。嘻哈打闹之作,能够成为四大古典之一,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人们说,《三国演义》探讨历史;《水浒传》探讨民间力量,一个在朝一个在野;《红楼梦》探讨人性,探讨一个封建家庭和王朝的衰败。甚至有人说,《西游记》本身就是一个嬉笑打闹之作。但如果我们就这么看,把它当作是儿童看的,那它为什么会居在四大名著之列?所以,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谈到人性,本身就是谈及磨难。对于人的生命状态及人的生命历程,我们来进行一个关注和探寻。

 

**解读角度:对“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历程深切的关注与探询?**

为什么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我们开始就说了,今天我们是一起探讨,我也不能给你们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今天,不要指望着获得某种答案。我们期待着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关于人生探讨,德国海德格尔曾说过,“关于人的本质的探寻,永远没有答案,也不可能是答案,它只会是问题。”

关于《西游记》,我们今天讲两个问题,关于《大话西游》,我们也讲两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个小结。最后再一个解题。

 

 

**一、孙悟空:从“猴”到“人”的生命悖论**

如果没有孙悟空,大家或许就没这么着迷其中。而其中,“大闹天宫”是大家所最爱的关于他的部分。那么关于孙悟空的人生命运,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首先从猴子到齐天大圣,到孙悟空,到最终的双手合实、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应该说,这个结果是不错的。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追寻个体的生命历程,他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而且我们感觉,这样一个人生历程,几乎不是他自己选择的,是被设定的。我们在座的同学是不是也有觉得自己的人生历程是被设定的?好不容易来到了大学,可以抛开分数,但又面临着好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来,比如家里会要求你如何,学校要求、社会要求…所以,当你本着这个角度来看孙悟空时,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或许大家会说悲喜交加。这个体验也很正常,确实悲喜交加。所以在这部书里,吴承恩把这个人物设定为喜剧,那今天我们来看是喜是悲,还得由我们来探讨一下。

在这里,我把他称为隐喻,从一个绝对自由的自然人到一个身上被加上很多社会责任、理性约束的社会人。孙悟空是从哪里出来的?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就暗示着他没有家庭的社会背景,身上没有我们当今社会所暗潜的身份认可。从他的出生看起,他是绝对自由的,当然这个绝对,我们也不能把它过于绝对化了,毕竟,是相对于我们而言。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他还是孕育于自然、天地而生的。在这里,我们先来谈谈孙悟空本身所具备的几个超越。首先是超越自然规律对他的约束,至少有一点,超越生与死的规律。第二个,他希望超越社会秩序的束缚,表现在哪里呢?大闹天宫。其实他的要求也不算高,只是想做个齐天,也不冒头,就是和天同高,平起平坐。天是什么?是社会,自然。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被压在五指山下。这里的如来佛代表着什么?如果说玉皇大帝是代表社会秩序的最高体现、统治者,那如来佛就是喻指自然、天地。我们中国武术上常谈,无功之功,便是最强大的武功。这里面两股力量,社会约束的力量,来自自然法律的力量。

对于孙猴子来说,他的整个命运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绝对自由的人,但是最终却在社会秩序和自然法律的双重打压下,双掌合并,修成正果,却放弃了自己最初追求的自由!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这样,青年时期,热血沸腾,满载着希望步入社会,希望成就自己的一番作为。但是当头一棒又一棒,到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你想想,孙猴子是不是这么个过程?每次打磨的时候,都是两股力量给他的一种教训。讲到这,是不是有点悲剧色彩啊?当然我们也不必太悲观。因为他的性格始终还是一往如一的!就算在取经的路程中,他还是敢跟天斗,敢跟地斗,敢跟阎王斗,而且还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还是非常大胆,敢骂如来佛,敢骂观音。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性格始终未改,还是在追求自由。但是我们的同学一定要明白,当命运发生改变后,这个自由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年轻的同学们经常觉得自己不自由,比如有学校、法律、责任感的束缚。孙猴子追求自由,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只是这个时候的自由已经转型了。怎么转型了?从一种破坏性的自由转为一种建设性的自由。意味着这里面有人的意志力、选择力加入其中。还是有自由的,比如说贡献社会的自由。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误以为,那么多的责任加在你身上,你就不自由了。你还是有内心强大的自由。所以,我们对自由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只是一种散漫的自由,那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其实这是第一个问题,关于个体自由的理解。大家会意识到,所以在这么个被设定的过程里面,磨难对于个体自由的理解以及意志力都起到一个很大程度的提练作用。那么“九九八十一回”是作为前七回“大闹天宫”的承担。如果我们热衷于前七回,那后面的这么多回讲啥呢?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这支队伍。

 

**二、取经队伍:一个完整生命个体、完善人格的象征**

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的观点。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上探讨人才管理和团队合作,还可以从很多其他角度看待。那我们今天,还是从人的角度,从人的状态和历程这个角度来分析。这里面可能会有些牵强,我个人的体会和一些想法,但还是很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这个队伍中,谁能缺?我们先想一想。

首先从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人物唐三藏说起。为什么说他核心呢?如果他一被妖怪捉去,这个队伍就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了。这里面,唐僧是不能少的。因为,唐僧少了,就少了方向。这个队伍本身是要取经,而队伍中起定心作用的是谁?是唐僧。唐僧在队伍里边,其实是一个终极信仰的问题。这个呢,我们在学术上称为“本心”。本心是指人的内心中最高的信仰。很多人认为唐僧这个角色好像没什么用啊,还总要三徒弟保着护着。但他是这个团队的信仰,是明确的方向。我们的同学或许会说,我的理想是将来做一个广告人。但那不叫理想,而叫人生职业规划。真正的理想,是更高境界的。像唐僧一样,不受外界干扰,勇往直前的一种状态。

队伍中的“本心”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当然要靠一个很有能力和智慧的人物来维持,这个人物就是“识心”孙悟空,识是指识别能力,智慧。那“本心”和“识心”这两者的配合如何来看待?毛泽东曾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方向一定要坚定,哪怕是各方的诱惑,哪怕是要付出千辛万阻。理想本身无法实现,需要依靠智慧、能力才来实现。而孙悟空正是灵性多变,集智慧与能力于一体的典型代表,这一点,正好与唐三藏的明确的方向感配合。这里面要有一样东西来协调,什么呢?方向。但是不是高智商的人就一定好呢?未必。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想法太多了,一旦偏颇,很有可能偏离自己原定的方向,就像孙悟空一样,脑子想法一多,他就头疼的要命。我们人也是这样的,想法很多、念头很多,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脑袋疼。其实这个意思是同学们想法要有,但是这个想法要专注。不要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到最后脑袋疼,没了方向。所以我们今天有一句话:“一定要出发了很久以后,还记得当初自己为什么目的和为什么目标而出发。”所以要找回这个目标感,而孙猴子的目标感从哪里找?从唐僧那找。

那好,有这二者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有其他几个人呢?其他几个人的意义,不仅是好读好玩的需要。整个队伍中,离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好看。为什么?

我们先来看猪八戒。曾经有个调查,大多数女孩都倾向于选择猪八戒类型的男人作为自己的另一半。至少吧,为什么不选择能力很强的孙悟空?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活着的人,光有人生信仰不够,光有智慧能力也不够,因为人有七情六欲,会有他的感情,会有他的种种想法。这里要提到一点,在我们人生的创业路上,有很多艰辛,但是不要把自己原本的生活弄丢,不要只知道苦而不知道为什么。我为什么这么看待呢?因为《论语》中也提到过关于“仁”的看法:“先难而后获,所谓仁也”,意思是先克服种种磨难。人生最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是收获。当然有些人会认为这个收获是指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不包括他的口福、欲望的满足。但实际上,孔子也曾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也反映了儒家并不反对生活中各方面的满足。这一点很好的被吴承恩吸收并体现在猪八戒的身上。

再来看一个似乎被人们忘记了的角色——沙僧。他老老实实的,很听话。我们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他好像没有太多想法。他总是默默无闻,相当于我们身上去实施一些具体做法的手足。

还有一个,我们常说师徒四人。但我们忘记了一个人——白马。在《西游记》中,白马又代表着什么?我先来了解一下白马的身世。他原先是龙宫太子,任性,抢龙珠,烧了龙宫,触犯天条,最后被罚到人间做白马。而且,有一回,白马为了救唐僧想去刺杀九头怪,居然发现他以前的妻子竟然成了九头怪的妻子!所以,这时候又纠缠于感情之中。虽然说,这里面给他的笔墨不多,但是我们还是不要太过轻看这个角色。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他在整个人体里面,承担着情感的部分。这个情感里头包含着父子情、爱情也包括人的那种很难驾弩的情绪。

所以到这里,我们能不能把整部的《西游记》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呢?前面就说了,唐僧代表着本心,代表着人的最终极的人生关怀。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小问题:唐僧总要被人吃肉,妖怪们忙来忙去的目标在唐僧。从中我们可以琢磨,我自己也瞎琢磨:人们总想走捷径,不想通过磨难来达到那个终极信仰的高度。但这个捷径走不走得成呢?第二个人物孙悟空是智慧能力的象征。第三个人物猪八戒我们把他看成是人的食性大欲,而且这一点恰恰给《西游记》带来了很多乐趣,同时也给人生带来很多快乐。还有沙僧,白马。我们说孙悟空能力太强了,不太好控制,被带紧箍咒。还有情绪,也很难控制。在这里,白马被明确的信仰、方向骑着,被智慧能力所牵着。而这一点,孙猴子曾经正好担任过这一职务——弼马温。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情绪也不是不可控制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智慧和明确的方向来把持。

补充一个概念:

心性:修心炼性从而实现完善人格。

所以,整个团队共同说明了一点:五位协和。五个方面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格。放到西方的观点里来说,我们可以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自我说。如果说猪八戒是本我的形象,唐僧是超我形象,那能不能简单的认为孙悟空就是自我的形象呢?不能。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在大闹天空之前的孙悟空也算是本我,但取经路上及修成正果后的他就可以算是自我了。

在儒家思想中,“仁”总是被放在一个社会关系中,并不能被独立于某一个个体上。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各种观念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的自我。

小结:《西游记》追求的人生理想:个性的张扬、人性的完善。

 

**《大话西游》

一、爱恨情仇中对生命本原的探求**

刚才有说到《大话西游》,甚至我听有同学说的是把《大话西游》颠来覆去的看。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是否都认真的看过《大话西游》?或者看过以后有什么感受,《大话西游》的遭遇就没有《西游记》的遭遇里面的完美了。《大话西游》的遭遇可以说是水火两重天:一重天,就是年轻朋友们水深火热般爱得死去活来,后来形成了所谓的大话一族,连说话都是大话的。大话是什么意思呢?本来“大话”的意思就是随便说说的意思,但真正的是随便说说吗?如果你说是随便说说,其实后来它的遭遇一重天——年轻人的追随。那还有一重天是什么呢?就是学者的冷淡。一方面可能是学术界在淡化它,根本还有些可能是根本就不知道。问有的学者知不知道《大话西游》,大部分都表示好像听说过,但是没看。但我是这样看的,如果跟整整一代人作战,跟它作对,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什么意思呢?千万不要忘记了《大话西游》滋养的这一代人。跟一代人作对,这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看过之后,我发现有好些个名堂。

这个实际上很奇怪,奇怪在哪里呢?颠三倒四的。但是我们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大话西游》的编导刘正伟曾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就在想孙悟空自己根本就不想去西天取经,他是被迫的,所以一个人被迫去做某些事的时候,这个过程里面他就会有种种的想法,琢磨一下他的这个想法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在这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大话西游》里面,我们会发现唐僧变了,而且孙悟空对唐僧的态度也变了。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那个时候他看到师傅的时候是非常感激和期待,所以在整条取经路上,虽然有时候他会烦师傅,但是他始终对师傅是心怀感激的,哪怕他是在花果山上,他也还是心里想着唐僧。所以在《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其实是一直盼着而且感激着唐僧。为什么呢?因为唐僧的到来,使他获得重新进入这个社会轨道的准入证,没有唐僧他就没有机会了。当然这就相当于是一个人,要改造思想,要重新端正你的方向。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在《大话西游》里面,你会发现孙悟空对唐僧的态度,一直都是敌对的,抗议的。那么这里面在要追究一些问题了,我们讲两个问题,这其中至少有某一个问题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些想法,也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先问大家,整部《大话西游》认真看过的同学,会不会发现一个问题:《西游记》里面出现的主要人物角色在《大话西游》里面几乎都出现了。比如:师徒几人,沙僧,猪八戒,唐僧,孙悟空。但是一个角色没出现,白马。那这里面一直到什么时候呢,当孙悟空最终去取经了,到最后结尾的时候那个白马被骑着出现了。在这里面,当然也有一个问题,那个白马怎么没了?前面我们说师徒五人的队伍当中,白马代表着人的情感,这个情感为什么在《大话西游》里面就没有出现了,其实整部《大话西游》说白了其实就是讲爱情,还是一个爱情悲剧。

所以,有的同学说,看第一遍时我很烦,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似乎悟到了什么,看第三遍我恨不得要掉眼泪。就有这样一种感受,其实我的感受是一样的,也有一种从那种很复杂的拒绝的感受到慢慢看进去了,有时还甚至为它震撼或者说为它惋惜,还有这么一种感觉。但这里面实际上说白马不见了。为什么?白马所代表的“情感”已经全浸入到这个作品当中,成为它的一个核心主题了——“爱情”。所以这个《大话西游》其实是讲爱情的。我们来看看都讲了什么爱情,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我要生活,我要爱情!”所以最后安娜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爱情。当然只要爱情中间肯定有很多问题的。难道只要爱情吗?我们来看在《大话西游》里面的爱情是怎么“纠结”的。

当白骨精爱上孙悟空的时候,孙悟空离她而去;

当至尊宝向白晶晶表达爱情的时候,她以为自己爱的是孙悟空而不是至尊宝;

当白晶晶明白了自己爱的是至尊宝的时候,而至尊宝为了她的性命而不得不放弃白晶晶;

当至尊宝以为自己爱的是白晶晶的时候,实际上紫霞在爱他;

当至尊宝终于明白自己爱的应该是紫霞而不是白晶晶的时候,至尊宝又变成了孙悟空,不得不去取经。

但确实就是这么纠结。

那么我们经常说这个爱情能打动人,我们不要忽视了爱情。以前我们看古代小说时,总是隐隐的看到爱情。直到《红楼梦》这里面,我们会发现其实它真正的在表达一种爱情。但中间也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在今天,我们也没法谈。那么这个爱情是到了现代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到完整的存在的,他不能没有爱情。哪怕在我们中国古典的文化里面对于爱情,为了个人的爱情,有时候要放弃一些东西,如唐婉陆游,拿孝道去牺牲自己的爱情。在西方文化里面爱情也始终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个爱情是人获得了一种独立的价值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明。一个人有没有拥有一份,哪怕是撕心裂肺的爱情,他拥有一份自己曾拥有的爱情,这个就证明了他的一种的人生的完整的实现。

所以爱情在这里成了现代《大话西游》里面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点。当然最后的一个结局还是比较让人们感觉到是痛彻心扉的。其实我也还是感觉到很可惜。那么其实在这里面,从人到神要牺牲很多。这样一个生命历程里面,我们来看一下,到了最后,至尊宝终于放下爱情,决定承担孙悟空的取经大任的时候,他在这里面特别违背我们读者和观众的或者说我们现在青年人的一种期待。而我们特别期待,哪怕是山贼至尊宝,有一份爱情那也行。但我们会发现,白晶晶的爱情没得到,紫霞的爱情没得到,至尊宝的爱情没得到,孙悟空的爱情更是不可能。

最后这个爱情反倒在哪里实现了呢?在豆腐西施和夕阳武士。就是非常世俗的这样一种柴、米、油、盐的世俗中,而那种非常纯的非常浪漫的,不掺和其他东西的,比如说像白晶晶和至尊宝,白晶晶是个妖怪,哪怕是外貌真的非常丑陋,但是至尊宝是怎么想的?不管她长的怎么样,爱上就是爱上了。同时,像紫霞那样,她曾经问过至尊宝,说妖怪?哦,不是。神仙?哦,不是。什么?他就是凡人。哦,凡人,也认了。其实她期待的就是那种很纯的那种爱情 。但是这些纯美的,浪漫的,这些爱情都没有得到,结果都破灭了,而反倒是世俗的豆腐西施的爱情反倒好像还生龙活虎的。所以它这里面很奇怪的就是落实到最后了。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放下爱情,来承担大任的里面,这个角色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来至尊宝是山贼,似乎有一份还不错的事业,带着一群毛贼们过着一份乱七八糟但还是可以过着有衣穿,有饭吃这样的日子。他就想这个样子,所以在至尊宝那里了这个人好像本身也没有太多要说的。我们说他的性格里面,他就是个凡人。第一,爱情至上,你看白晶晶她就是个白骨精,非常吓人,爱上也就爱上了。敢爱敢恨,同时也能爱能恨,这点很重要。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我们经常拍着胸脯说我要爱你,但是实际上你没有这个能力去爱。爱的能力不光是一种物质的证明或者说是一种地位价值的证明。还有一个你的精神上能不能跟他是一种平等的。还有一种就是承担,所以还要能爱能恨,所以至尊宝能。为什么呢?白晶晶之前对他不屑一顾,他保有他的一份执着打动了白晶晶。所以在这里面就出现了山贼至尊宝,他本来悠悠自在的。是的,他不是神仙,他也不是妖怪,他就是个凡人他想乐于自己过着一个凡人的生活。

但是我们会发现菩萨、唐僧、观音,一再的纠缠他,告诉他不行,这不是他要的生活。他不应该这个样子,他应该是孙悟空。那么要做回孙悟空,他必须要放下爱情。所以在这里面很奇怪,我们有时会发现还是至尊宝的时候,唐僧唠唠叨叨的,当他不愿意去取经的时候。不管他是孙悟空的时候还是至尊宝的时候,唐僧跟着他告诉他,Only you ”。这个片子里面很奇怪的是,在这个片子最后结束的时候,孙悟空答应和唐僧一起去取经的时候,唐僧说话变了,怎么变了?非常果断!走不走?走!现在走吗?去。一个字。孙悟空都奇怪师傅怎么变了,以前说话唠唠叨叨,现在说话怎么这么干脆。其实这就跟我们的父母亲是一样的,当你还没有做成一个她真正很放心的人的时候,老是要教你,爸爸妈妈要嘱咐你。天天不放心,在你耳朵边说来说去。当你哪一天,这孩子终于长大了,他再不说了。他有时候就只听你说了。那么要做回孙悟空就必须消解凡人的欲望,而且要承担大任,所以照这个确实打破了这个大家的心里期待。

这个中间我们看到了,当至尊宝决定带回紧箍咒。紧箍咒收心,确定方向,而且凝练它的方向。最终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以前我看世界是用肉眼去看的,在我死去的那一瞬间,我是用心眼去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看到前所未有的那么清楚。”他到底看清楚什么呢?看清楚的是什么?用心,心性修成的,其实看到的是责任。看到的是世俗生活了之外的,唐僧所指明的那个方向。这是他所看清的。所以这个是这一点体会。关于这个爱情,这个爱情最终是被吸牺牲了。但是在这个牺牲过程里面了,至尊宝做回了孙悟空,开始承担他的大任。现在这是一个问题,是现代人在爱情选择里面空间应该怎么办?当然我前面就说过,我们可能永远就是问号,而不是答案。你可以选择爱美人,而不爱江山。放弃自己的所谓大任,或是要责任而放弃爱情。但这种是两难的,特别难。而且这种难难在哪里呢?难在一种理想和现实之间。它会有矛盾。所以能不能过着一处世俗的,像豆腐西施那样的承担一点小一点的责任,然后顾一下家?这反倒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但这样人人都这们想,我们学工处的老师,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恐怕要着急了。人人想获得一份很自由的或者来说相对小的一份责任。不能过着世俗安定的生活,其实这是一种选择。有些人认为这是我所要的那种选择。其实我们说自由是选择的自由,所以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问题。**

**

**二、现代人人性的自我分裂**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恐怕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这个个人的想法是什么呢?因为这里面也一直在讲一个问题。说这个《大话西游》为什么能打动人,除了这个爱情之外。仅仅是爱情?那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两代人之间的分水岭?所以这里面还有一些别的东西。那么还是回到人的生存状态和历程的探讨。这里面就引出了这么一个想法。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角色,这个《大话西游》里面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非常纠结的人物关系。比如说青霞,紫霞之间的关系,说是两要灯芯永远粘在一起,你揪着我我揪着你;这里面世俗的至尊宝和神仙孙悟空之间;再比如说,紧紧相随,一个去追寻爱,白晶晶,一个伴随着她去追寻恨的春三十娘。甚至这里面还有一个情节叫做“魔幻大法”,它通过施魔幻大法,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他。这些人物居然都形成了一些很奇怪的关系。其实这里面我琢磨,它代表的就是我标题里面说的现代人的一种内心的自我分裂。其实人越走向现代,当所有的给你既定设计的东西你可以自由自在去选择的时候,其实人有时候很迷茫。比如我们经常会有老人会说,毛主席在的那个时候人心多好多好,而那个时候自己可选择的,可自由选择的空间是不大的。那个空间很小,而越往现在大家所处的这个年代走,会发现,你所能选择的东西相对会多一些。反而这个时候,你却感到迷茫一些。

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我们都知道我想做一个我,不要做别人?但是那个我到底是谁?我是至尊宝还是孙悟空?我是青霞还是紫霞?或者等等。所以它在这个纠结的过程里面,观音曾经嘱咐唐僧一句话,她说唐玄奘去取西经,就是指望着这个经书去化解人世的仇恨。其实这个仇恨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也是人自己内心的解决不清的那样一些纠结。唐僧可以去解决,因为其实整个《大话西游》一开篇的时候就说唐僧他能够置生死于度外,当一个人置生死于度外的时候,其实唐僧在整个《大话西游》里面整个形象发生了变化,但是他的目标,他的化身并没有变,还是意味着人的最高级的、最高端的追求。哪怕外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哪怕行为作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的内心追求的东西没变,这是他真正的没变的东西。那么唐僧以他不变的信仰去解决现代人内心非常纠结的东西,所以我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是谁?”的问题。说白了在这个社会学,传播学以及人学学科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身份认同”,其实说的就是追究我是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之所以说我们也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所有的哲学归根到底就是三个字:“我是谁?”或者扩充点,“我来自哪里,我应该走向哪里”?这个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我们希望大家是在一个自由意志力的这个前提下的一个抉择,当然这样的一种纠结不能把《大话西游》里面说的特别到位,清楚。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都想做自己。关于自我,丹麦有一个哲学家说人生有所谓的三绝望,人怎么去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所谓三绝望,一是不知有自我(人浑浑噩噩,不知道有自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不愿意有自我,比如说我们有些同学考上大学,到大学校园里,他明明应该有自己的社会承担,应该有自己多年追求最后应该要完成的自己的一些志向甚至还有自己未来的设定。他明明知道这样,但就是沉迷于网吧,自己甘愿去做一些无所谓的无聊的事情。不愿意有自我,因为要承担自我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还有一种人最最绝望的程度是不能有自我。就是说像至尊宝,孙悟空,其实至尊宝也有自我,当然他也有点浑浑噩噩,他其实就是想做一个自己。但是他自己做不成自己。而孙悟空其实想拥有和紫霞的一份爱情,但是他又不能有。做不了自我,这种其实就是最痛苦的。对于这个问题了,人啊,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怎么样去认识自己,这里面我就提出一个现代人的一种人格分裂。人格分裂在人的探讨里面它是一个必然的话题。我们中国人有时候觉得很可怕,比如我们曾经上课的时候和同学讲过一个问题,比如哈姆雷特,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活还是不活?其实它在西方,它是很自然的,这就是我想弄明白,我要做一个什么人。就是想认识我自己。所以最终到这儿两个问题,《大话西游》,一个是爱恨纠结中的一种抉择,也是人生的存在的一种状态。第二个讲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人心的一种,《西游记》倡导的是一种,人性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而到了现代却出现了分裂。出现了人格内在的自我的挣扎和纠结。

有同学会说《大话西游》是不是对《西游记》的一个颠覆?其实不要这么认为,不要只看外表的这一种喧闹就是颠覆和消极,有些学者认为不值得一谈,那完全是瞎闹。其实这个是很不负责任的。追踪到现在,他不仅不是一种消极和颠覆,反倒是一种进一步的追问,甚至是追问的延伸。它没有仅仅的追问传统文化里面的关于个人承担的问题,其实它追问更多的还有一些其他更深层次方面的问题。比如,我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活着?能不能做回我自己?它其实含有这样一些问题在里面,但是也可能是把它拔高了。但是我觉得,任何作品,你怎么去解读它,也说明你自己的认识高度和你的创作能力。文学作品,或者说它电影拍完了并没有完成,把我们自己的解读加入进去,它才真正的成了作品。它的作品才完成,最终我们再归述到一个小结了。

题目是磨难的沉积与飞扬,沉淀是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光怪离奇的下表下,其实它倡导的是“九九八十一难”的象征意义最后归述到个体能够很好的去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能够五味一体和谐的完善的发展,所以它是一个慢慢沉下来,积累的过程。而在《大话西游》现在人面临的更复杂的内心的折磨和对于自我的追问,在这个时候如何去判断?外表其实很喧闹,其实实际上演孙悟空的周星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这么大的问号打在这里,我们最后怎么来给一个句号呢?我总得给一个交待吧!可明明知道人生这么痛苦,这么纠结,怎么办?其实它这里面,他说的这句话:“笑着面对人生,但绝不放弃梦想”。

人生中总有种种的磨难,现代人磨难沉浸在人生里面的更多,但我们要笑着面对,但这种笑绝不是一笑解千愁的那种笑,也不是以酒消百愁的那种消,而是去承担。我们笑着承担,而不要哭天抹泪的苦苦的去承担。所以最终在这里面,两部作品,刚才说它有一脉相承的地方。这个一脉相承总的来讲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西游记》里面我们看到猴子最后成为孙悟空却承担了取经大任,也看到了《大话西游》里面,至尊宝也还是成了孙悟空也是去取经去了。而且这里面也表达了人类的一种非常理解的追求,最初人类很没有力量,所以叫天命难违,后来人逐步加入了很多力量,如我们想要齐天,其实人对自己的期望更高一层面,如我们想胜天。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你以为你是谁?你还是在大自然的掌控之中。所以当我们说雄心勃勃的人定胜天的时候,所以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始终是大自然这个天人合一之间的一小分子。所以千万别忘记了这一点,如来佛主的告诫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你不要以为取得真经你就完全成功。所谓的这种成功其实有的时候不堪一击,所以最终怎么解决问题呢?所以最后还是学唐僧吧,告诉大家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唐僧说的话,所以当他的徒弟往往纠结观点不统一的时候,遇到困难的进时候唐僧说什么,“赶路要紧”!

当然,我也提醒大家一句话,你为什么赶路?

 

**互动环节**

陈莹:您刚才在讲《大话西游》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杜拉拉升职记》,那里面的男主角有一次对杜拉拉说了一句话:“每天都在忙,但是不知道在忙什么”,还有就是金老师刚在讲孙悟空和至尊宝他们都是经过了很多磨难之后,他们的责任越来越大,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们追求自我到最后没有了自我,他们的磨难越多,他们的智慧是没有增加多少,个体的自由却下降了。两个问题结合到一起,我们人生到最后更加知道自己是什么却不能够做自己,您是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的?

金老师很谦虚的说自己没有胆量说把它回答的很清楚。

金老师:人生的很多问题是问号,而不是句号,如果非要回答一下的话,就是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的牢骚,好像每天在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常常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我们理解起来,似乎其中的自由是在下降的,刚才提到对自由二字的理解:一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样。这个表现在自尊宝那里就像做个山贼,在孙悟空那里就想做个自由自在的个体。其实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个社会人,不能拒绝社会人的存在,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好像自由对我们来说是在慢慢减少的,责任是越来越大的,这个过程里我们很容易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这关键是你自己内心里到底想做什么:孙悟空开始承担取经大任的时候,看起来路途漫漫,前路迷茫,其实他最终决定去承担大任而放下他作为的山贼事业和爱情的时候,他也是很坚定的,这里面看人的自由意志力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在这苦苦追求的里面也曾听到同学在追求考研或者是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的时候,其实有没有自己一个自由意志力的抉择呢?其实是有的,而且为此付出就不要以为自己碌碌无为。现在有同学经常问老师:我经常纠结考研呢还是找工作呢?如果有的老师:两手准备。我觉得这种回答挺不负责的。有的时候我们真的要像孙悟空那样,只能是有所放下,你才能够有所承担。只有这个样子才不会说每天忙来忙去不知道为什么。

金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天在说每天太忙了但不知道忙些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推卸,因为觉得没做好,当我们做好了的时候就不会不知道自己忙来忙去忙什么。当我们这样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到底这个自由是逐步递减还是慢慢增加呢?每个人还是有自己的答案。

 

学生M:金老师,我想请教一下。如果说现实中我们有一个很高尚的理想,比如说类似唐僧他们去取西经,孙悟空完全可以一个筋斗就过去了。能不能走捷径呢?

金老师:这个问题问的好。确实我们会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不花那么多精力、走个捷径呢?虽然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损害他人利益。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归于我在《西游记》里面谈到的第二个问题。一个人,不仅仅是个体的,还是五位一体的综合的培养,或者说是综合价值的实现。比如说,我们要达到某种目的和期望,我们直接把这个结果拿过来。其实这个过程里边,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而且,这个过程里边我们的收获往往会远远大于我们开始时期许的那个目标,即你最后达到的那个目的。

 

学生L:金老师,我不太明白对于我们这些大众而言,他们师徒几人取经的意义是什么?

金老师:这个问题很好。这个问题的回答分为两块。其实在《西游记》里就有对其进行阐述。唐僧为什么要取西经?因为从汉末到唐三藏的那个时期,佛教一直都处于一种未被人们完全认可的状态,因为它源于印度这样的西方国度,大众对它的认识并不完全。唐三藏去西天取经,本身就是对真理的一种探索和追问。而且后来还进行了推广和传播,取回真经。那对我们来说,这具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是一种质疑的态度,然后是一种传播的态度,还有将真经带回来的这种态度。或许你会觉得他的西行对于你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实际上,他也在通过历史来告诉我们,要承担我们的必要社会责任。就像第二个问题,至尊宝还不能真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取经,但他知道,这个过程,他要放弃自己个人的一些目标,而去承担大众所期许的大目标。有了唐玄奘的现实事件到《西游记》对取经过程中磨难历程对人的提升,再四百多年后《大话西游》的出现,我们再来理解取经的意义,恐怕它的现实意义比它的象征意义更弱了。所以我们最后列的那句话“承担社会责任”。《大话西游》不是对经典的消极,而是对它的再造、提升。对于个人的追求和社会价值的承担!

网站首页   |   创业团队   |    外校交流   |   关于素质班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2012 www.dxssz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 @版权所有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技术支持:武汉珞珈学子   鄂ICP备:12017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