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更多>>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
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邮编:430205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daxuejiyi2003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713435145
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邮编:430205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daxuejiyi2003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713435145
将火热的青春燃烧得通红
——致素质班学弟学妹的一封信
唐 锐
自迈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被父母、亲友、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憧憬着我们毕业的那天能成为社会的精英、祖国的栋梁。这种憧憬是有着合理的现实依据的。
众所周知,78级北大法律系本科毕业生李克强已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80级北大西语系本科毕业生俞敏洪是如雷贯耳的教育界第一富翁、新东方教育集团总裁;80级北大法律系本科毕业生吕忠梅是法学界赫赫有名的环境法权威、在农工民主党内更是闻名遐迩(今年四月我到海大复试时,还有农工民主党的教授问到过我们的吕院长)。包括我们敬爱的宋老师、周书记等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此统称为“第一代大学生”。
在我们的父母、亲友、社会看来,同样是大学生,既然第一代大学生能成为国家的精英,90年代毕业第二代大学生也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骨干,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没有理由不成才,何况我们的物质条件比他们要优越得多!
也许有人会说,第一二代大学生毕业后国家包分配,不用愁着找工作,当然能安心读书啊!还有人说,第一代大学生读书不花什么钱,生活上也有国家的补贴;还有人说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从几百甚至几千名中选拔一名,个人禀赋比我们高。这些因素都是事实,且我们不能改变!宋老师曾告诉我们“要改变能改变的!”。既然这些因素我们不具备,也不能改变,难道我们就坐以待毙,等着被社会淘汰吗?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我们要改变能改变的”,那么第一代大学生的成才因素中,哪些我们可以改变呢?经过宋老师的多年教诲和素质班的长期学习,我发掘了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他们都拥有纯朴而远大的理想。第一代大学生都生长于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浪漫主义革命家,他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民”是那个时代大学生的共同理想。虽然世道变了,但作为理想本身是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树立的!
第二,他们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能经常听说第一代大学生在晚上点着煤油灯或蜡烛如饥似渴、通宵达旦读书的情景,正是这样近乎疯狂的状态让他们读了不计其数的人类传世经典。另一方面,特别是77、78级的大学生,在他们上大学前都有过工作的经历,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世道又变了,但在此因素上,我们可以买更多的书,去更多的地方旅游,拥有比第一二代大学生都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理由止步于此!
第三,他们都很“穷”!一是知识储备“穷”,由于中小学时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潮流,他们的文化水平顶多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二是家庭学校穷,物质上的贫穷我们不难想象。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发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时代呐喊。我的理解是:人穷到了极点就会想着变通;变通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比较而言,我们在物质和知识储备方面是改善了很多,但我们就不“穷”了吗?此时答案又是否定的!我们除了纵向比较外,还得横向比较。身处经济学院的我们,还要跟北大、清华、香港中文的学生比,此一比,我们的知识储备是多么的“穷”啊!与当今中国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相比,我们在物质上也是贫穷的!只有认识到我们自身的“穷”,才会思变。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着和第一代大学生同样的“穷”。
我在新浪网看过一则出自《自然》杂志的科技新闻,讲的是人的记忆力在25岁时会达到巅峰。也即意味着25岁之前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告诉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把它奉献给人类最光辉的事业,才会使自己不虚度一生。确实如此,青春是宝贵的、是火热的、是激情四射的!对比一二代大学生与我们第三代大学生的处境后,我们应该明白,唯有把我们在校期间火热的青春燃烧得通红,才能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人成才!才能让我们不辜负父母、亲友、社会对我们的厚望!
方向有了,然而将火热的青春燃烧得通红的途径在哪?我似乎从素质班的20条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研习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找准自身的定位。谈到在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时,也许有人会说我夸夸其谈、好高骛远。经院地处武汉,武汉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战略要地,每年从此奔赴北京、上海、巴黎、伦敦、纽约读书和工作的武汉学子数不胜数!就是现在身处祖国边疆——海南岛的我也不认为自己离国际国内大势相去甚远。因为此地被国务院冠以了“国际旅游岛”的头衔。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个体的前途命运不可避免的与中国、世界的发展车轮捆在了一起。此情此景,作为未来社会栋梁的我们,怎能置身事外。素质班20条中的读报看新闻写评论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第二,跟进主流,辟非常之路。所谓“主流”,不是我们每天见到的大多数同学所思所做的事情,也不是新闻媒体爆料的奇闻怪象。我认为的“主流”有三个层次。一是世界各国人民所追求、所共同认可的真理;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流传的国学精粹;三是党和国家现阶段所大力倡导的宏观政策和微观规则。学到第一点可以让我们具备国际视野,学到第二点可以让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学到第三点可以保证我们成为社会认可的栋梁之才!
所谓“辟非常之路”,亦不是走当前校园流行的非主流路线,染非常之发色,着奇异之服饰。我所理解的“辟非常之路”,意即找出一条不同于常规人的成功之道,当然前提是遵纪守法。虽说在社会主义阶段,我们已经消灭了“阶级”,但阶层之别是有的,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社会的阶层秩序早已排定,这种趋势也只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然大多数身处底层的我们怎样才能行之有效的突破阶层秩序对我们的束缚,方法在我看来就一条“辟非常之路成非常之事!”。
第三,对外交流,为燃烧的青春之火添柴加油!涛哥(第一届素质班学长赵俊涛)曾多次告诫我们,要多走出经济学院,因为经济学院地理位置偏,活动的圈子有太小了,不利于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碰撞。我曾在《南方周末》上看过一篇题为《大师来自大世界》的文章,主要内容讲的是建国以来的大师都是到国外留过学的,都是经过大世界洗礼的,截止目前中国未出诺贝尔奖得主也在于中国的创新圈子还不够大。作为我们素质班的同学,纵使没有条件出国,也一定要树立一种大世界、大思维、大交流圈的概念。点燃青春的火把只需一时的激情,然要将青春火把持续燃烧,要将火热的青春燃烧得通红,仅凭一时激情还不够,必须不断添柴加油才能持续。对外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可以让我们很多固有的思维得到更新,可以让我们沉睡已久的创新激情得到引爆,可以让我们的学业、事业的圈子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就是到外校去、到企业去、到机关去、到乡间田头去等等。接触各种各样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如此实践,方能激情不断,将火热的青春燃烧得通红!
也许,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过让自己进步的想法,也有过使自己成才的具体措施,但收效甚微,无以为继。究其原因,我想用宋老师的一句经典名言作答:“你没有进步,是因为你还不够痛苦!”
最后,我想用一句革命导师毛主席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世界时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2010-10-5凌晨于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