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更多>>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
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邮编:430205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daxuejiyi2003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713435145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班级动态>>新闻动态

2020年12月14日晨晚跑


 




详细内容:

晨跑记录

主持人讲话(罗旭

   经济的发展促进着节日的发展,国外的文化也逐渐渗漏到我国,不久后的圣诞,我们习惯过着平安夜,互送这苹果,以及后面的情人节,人们似乎习惯着过国外的情人节,而对于我们中国的七夕节,人们缺显得略失激情,隐藏在节日后面的,更多的是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看法和见解,中国的文化逐渐向外传播的同时,我们也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当两种文化发生交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那么大家对东西方节目以及背后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又有什么样的见解呢?

二、晨跑演讲

董方浩然

中西方节日日渐成为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现象,这背后的深层次涵义也不容小觑。今天的演讲分为三个部分:中西方节日差异对比分析,西方节日渐盛而传统节日式微的原因,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态势。

    中西方节日无疑是差异明显的,而节日式文化的映射,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拿具体例子来讲,情人节和七夕节,情人节大家都不陌生,通俗地讲,情侣秀恩爱,单身吃狗粮的日子。可如果问谁知道它的起源、历史?恐怕没多人能够答上来吧。据资料,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纷纷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一位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统治阶级下令将他执行死刑。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眷恋。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听完这个故事,大家可能觉得又掌握了一个新知识,但对故事本身没有那么强的认同感和共鸣。而七夕呢,提及便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些诗一读,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画面了不是?很浪漫美好的场景,这是血脉相通的感觉,在骨血中流淌着的文化精髓,可惜的是七夕是否总被遗忘呢?

    再谈节日之西盛中衰的原因,首先,文化输出。就比如美国电影中,看的多了你会发现一个共性—个人英雄主义。记得好像有一部电影挺突出的叫《大兵瑞恩》,就是讲一队人去拯救一个生死未卜的人,再像各种美国大片,一人拯救一个世界甚至拯救了全宇宙,看多了也许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向往和幻想,西方模式下极端的个人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一直以来强调的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精神是有所出入的。而文化输出就是一个国家有目的性的,将其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这些电影也好,节日也罢,电影中的角色,节日里的创意产品,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文化符号,渗透进我们生活,很小、很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慢慢习惯了,慢慢认同了,严重点说,如果别有企图,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毕竟思想的作用文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而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是觉悟觉醒,对文化有深度认同,文化自信是信念信心,坚定不移。文化自强是要推动文化事业产业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概括。先了解掌握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明白节日起源来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日风俗,进而产生强大自信,再发扬光大,建设文化强国。

对于整个现象的看法:首先对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落后封建的节日风俗可以摒弃,以符合当今发展潮流的文化新风尚取而代之。其次,对外,不要操之过急,一令禁止,全盘否定,要循序渐进,博采众长。如果在平安夜强制下令不准买苹果互相送,在圣诞节不许买相关商品,就很死板,显得小题大做,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公众不满情绪,得不偿失。相比于简单地维护中国本土节日的正统地位而言,心甘情愿的文化认同显得更为重要。最后,我想说过节日,过的就是一种仪式感,本来也是普普通通的一天,被冠以节日名头,被注入文化内涵,从而不寻常了。《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所以很喜欢过节日。 或是长久的盼头,如春节,或是感恩的提醒,如母亲节教师节,或是警告与反省,比如昨天的公祭日。每一种节日都是一个仪式,我们应该更注重其内涵,杜绝随波逐流,舍本逐末,崇洋媚外。

 

(二)蔡金晶

    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必须从他们的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接下来,我将从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价值取向以及中西方节日文化的碰撞等三点说明中西方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差异。

    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人文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传统节日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祭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把握自然规律,总结岁时节气,岁时节气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地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比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清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冬至等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相关。人们通过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风调雨顺。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早期的节日活动也具有服务于农事生产的目的。但自从欧洲被基督教文明侵略后,西方影响重大的传统节日基本都与基督教有关。在这些节日中,圣诞节、复活节和主显节是基督教三大节日。这些节日,有的是信徒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也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2、中西方节日文化中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和法。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以礼出发,强调克己复礼,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 西方文化中的“法”,是反映西方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法”是从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规则中引出来的范畴。这种法治思想建立于个体本位主义基础之上。西方文化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还注重伦理道德的传承,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深沉,提倡以克己复礼的心态发泄欢乐情绪。而西方节日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侧重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心、友爱和亲情。西方的节日文化,十分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风靡欧美各国的狂欢节最能淋漓尽致体现这一文化特点。

    3、中西方节日文化碰撞

    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等洋节兴起并日趋流行。每当圣诞节来临,电视、电台、报刊、网络被各种各样的圣诞信息充斥着;人们乐此不疲地转发着各种表达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如潮水般蜂拥至大街上、广场上,聚众狂欢;圣诞变得似乎和宗教无关。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食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可他们对这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洋节却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庆祝,干脆全盘接受,照搬不误。

    在日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是必然的趋势。就节日而言,不同的节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有其合理的诞生因素,没有孰优孰劣的可比性,当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时,并没有冲突和碰撞,而一旦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样,人们有了选择的余地,价值判断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吸取和扬弃就不可避免。我们接受多元化的节日,但同样应该警惕文化入侵,警惕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

晚跑记录

  1. 主持人讲话(熊海进、李嘉怡

    :亲爱的素质班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熊: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着放假,期盼着节日的到来,转眼,圣诞节就要来到,有的人会交换苹果,街上的店里也会挂满相关的装饰,放着相关音乐

    李:而在春节,我们也会相聚一堂,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放鞭炮,其乐融融。节日是中西文化的一种符号,在我们的生活中穿插,渗透

    熊:如今的节日太多了,为了过节而去过节是不恰当的,我们要做到的是,在过节中实现自己的情感皈依,找到精神归属,同时,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与节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

    李:节日是有温度,也是有其内涵的,我们当代青年人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感受与纪念节日,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时代意义与重现节日的底蕴,实现中国民族节日的发扬光大。

    二、晚跑演讲

李成晨

对中西方节日以及文化的见解

    一年转眼就快结束了,圣诞节、元旦、春节也快如约而至,最为新时代的我们貌似也十分习惯过西方的节日,万圣节我们会画搞怪的鬼妆穿奇特的服装,圣诞节我们会吃苹果,情人节我们会送玫瑰……商家也会借机开展十分多的促销活动。

    然而我们有真正了解过这些西方节日背后真正的故事以及文化内涵吗?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了解,说的极端一点我认为过洋节只是为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理由,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本身就存在许多的好奇,想去尝试与体验一把,而且周围身边的人都过,而我不去参与一下仿佛就像被年轻的群体抛弃了一样。心理学家认为,个体都有自觉地归属于所参与群体的一种情感,所以我觉得有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过洋节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群体仪式,其参与感往往超越了本身。简而言之,便是为了过节而过节,我们说不出其背后的来历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就感觉像是过生日一样吧!但是确有许多极端派,强行为过洋节扣上政治色彩,对于洋节进行丑化、抹黑、一系列的极端攻击等,甚至有引导舆论对政府施压,甚至要求国家已立法的方式约束,禁止过某某洋节,以道德的枷锁,爱国的躯壳进行批判与宣传,我为此感觉汗颜觉得大可不必呀!第一点我国倡导对外开放使得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协作日益深入,跨文化交际也会十分频繁,像这种过洋节现象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表现,再者说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去探究也应当站在科学合理的视角与立场上,中华文化本身就有极强的包容性,我们应该吸纳中西方文化中独特的优势,摒弃和更正不足,达到取长补短与自我完善以此更好推动中西方交流与融合。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都知道中国节日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根基,凝聚着亲情,人情,风俗,信仰等等,每个传统文化的背后我们都绕不开家人团聚,生活的快节奏与压力使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他们渴望释放,所以选择过过洋节来休闲娱乐一波但是发现过完洋节新鲜感过去后也不过如此反而更渴望家的团聚,在外面去高级餐厅胡吃海吃去发现最爱的还是妈妈包的酸菜饺子,爸爸做的红烧排骨,这不仅仅是味觉上带给我们欢愉更是情感上带给我们的满足,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更渴望在传统节日时与家人一起团聚的慢慢时光!

    也许传统文化会因为“传统”而让大家厌倦,可是大家不必担心,传统节日早就已经演变成“具有传统属性的现代节日”,当传统节日习俗不断与现代生活融合与发展创新,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毕竟现在很多外国友人也十分喜爱中国)会喜欢上爱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发光发热。

 

金晶  

《中国节,中国结》

    我微观经济学的老师曾经跟我说,消费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满足,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为了爽。我认为过节也是这样。无论那些节日里承载着多少文化,多少习俗。都是为了让我们开心才存在。如果你从中获得了快乐,这就很好,节日的价值就在这里。那么作为一种获取快乐的途径,节日是不分东西的。
      过节,过传统节,过中国节,在上一代人面前更多是对以前生活习惯的机械性传承。而在这个开放的互联网世代里更多是年青人选择快乐的途径。曾经圣诞节、感恩节是基督徒、留洋学生的专属,现在几乎全民宣传,中国人尽皆知。我们不难发现,西方节日的商业化和娱乐性质大大影响了年轻人的选择。我们为了快乐,我们节日狂欢,当短暂的狂欢之后我们似乎又失去了什么,甚至隐隐让人产生会娱乐至死的担忧。
       过节真的是那么单纯的个人选择吗?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政治因素、文化差异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规避的。生为中国人,中国的大学生,我们身上传承的真真切切有5000年的文明,有过年的火红、中秋的桂香、清明的雨凉,这些真真切切的具象化在我们的血脉里。而我们又不禁质疑,千年前的文化,千年前的节日,无论是社会观念、物质基础、还是为人处世,早已沧海桑田,那这些传说中的节日该怎样传承呢?到了这里就绝不是西方文化冲击的阴谋论能说的通的啦。跳脱机械的传承,在已经没有了农业社会背景,处处是光十色高楼的现代的中国,用传统节日的内在的中国的韵味唤起我们年轻人深藏血脉里的那一份中国节,那一份中国结。传统节日如何与时俱进的完善才是问题所在。
       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经历一些外国节日,他们是和奶油蛋糕,白婚纱一样的摩登的宠儿。我们或许会追逐他们,但由于这些节日背后代表的西方观念与文化我们不免会感觉到不舒服。毕竟,节日和蛋糕相比更具思想影响力,中国也不是几百年前需要照办西方婚俗完全不顾自我的贫弱之国了。是啊,时代变了,但中国也变了。中国人民又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创造自己的影响全人类的中国节呢?
        因此,对于洋节和传统节日,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规定过哪一个,而是直视这个选择问题。不断挖掘传统节日在当代的意义,重现中华节日底蕴,与年轻人一起塑造我们的传统节日,打造我们华夏民族新的民族记忆。就像汉服一样,只要了解了她的魅力,就很少有年轻人会拒绝。毕竟,我们都是华夏子孙,始终坚信流淌在血脉里的信仰。



网站首页   |   创业团队   |    外校交流   |   关于素质班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2012 www.dxssz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 @版权所有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技术支持:武汉珞珈学子   鄂ICP备:12017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