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学记忆支教助学
联系我们更多>>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
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邮编:430205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daxuejiyi2003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713435145
湖北省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

湖北省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第二次会议

时间:2016年82814:3017:30

地点: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会议室(人文艺术楼三楼)

主持人:梁祖德

参与人员:  健、金  艳、史国祥、赵俊涛、邓春华、李  胜、谭  琪、刘冲冲、周海灯、朱文昊、王正渊、李  莉、宋  爽、王小云、雷迎秀、汪晴月、文  婧、张建军、杜雪静、秦红露、王冬萍、孙若兰、熊陈伟、杜雪静、何  山、龚 

会议主题:中心主任梁祖德汇报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熊陈伟介绍今年贵州支教情况及大家畅谈对中心未来工作的建议。


一、主持人梁祖德介绍湖北省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工作情况

1.第一次会议工作安排回顾(包括网站建设、经费理财、《大学记忆》的寄送、贵州支教等工作情况)

2.爱心衣物捐赠、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3.贵州支教(2016711日至730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镇龙山小学)

4.大学记忆助学(资助方式以及资助情况)

5.后期工作安排

1)与樊登读书会合作建立汉庭酒店驿站,94日(下周日)14:30汉庭酒店驿站举行挂牌仪式并开展读书会活动

295日(下下周一)组织往届成员回校参加素质班新学期第一次晨跑

39月份组织人员继续寄送第23期《大学记忆》

410月底组织素质班华中区秋游

5)开展一次第六届的校际交流活动

(6)  第六届结业及第七届过渡负责人的产生

二、第七届贵州队队长熊陈伟介绍今年贵州支教的情况

     大家好,我是第七届贵州队队长熊陈伟,接下来由我来对第七届贵州队进行一个简单的工作汇报。
      2016
711-730日,第七届贵州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镇龙山小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同时开展社会调研、回访、专访等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支教方面,今年一改往届以授课为主的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据往届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模式对学生来说很难产生预期效果,解开课堂的束缚,在室外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如废品服装设计大赛”“盲人体验活动”“南瓜饼制作”“安全知识讲座与演练等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快乐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成长、进步,不仅效果更佳,而且符合我们素质班的教育理念。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一些弊端,活动的策划、准备、现场秩序的维持要比课堂难度大,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而且活动中很难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第七届是支教模式向夏令营模式转变迈出的一大步,存在不少的问题,希望后人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2.调研方面:今年我们的社会调研依旧关注留守儿童,侧重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健康。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调研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周边,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在距离较远的几个村庄如共和、河坝、孟江村等进行调研活动,返校后进行整理汇总,完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

      3.贵州队支援麻江县教育已有七年之久,先后在5所小学进行过支教活动,受益人数达上千人。我们今年特地抽空对往届去过的5所学校进行了回访,并对部分老师、校长进行了专访,回访了部分学生。老师对我们的支教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许多学生也期盼着我们再次来给他们上课。获得老师与学生的肯定,是我们支教最大的成果。
      4.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第七届贵州队争取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益路同行公益平台提供的13000元的资金支持,支教活动结束后剩余的六千多元将会留给第八届贵州队使用。支教期间,湖南广运体育携手大学记忆支教服务中心对龙山小学进行了体育器材捐赠活动,并对文真琪、李隆菊等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经济资助。
      
感谢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及学长学姐的支持,感谢梁祖德学长全程参与帮助我们第七届贵州队,感谢队员们的共同努力,第七届贵州支教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我们的公益梦想永不止步。 

三、自由发言。

1.周海灯

      通过主持人介绍的点点滴滴,让我非常感动,感动于这个团队所做的一切,支教与助学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对于同样做教育事业的我来说,很有感触。要让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素质班人,而是辐射更广的范围,把这份对世界的爱与感悟,传播给更多的人,首先从自己的团队开始,以后更多地参与进来,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2.刘冲冲

      通过德哥的介绍,结合自己工作两年的经历,谈几点我的感受:第一点,接近现实,到贵州这样的偏远地区支教,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最近有一部比较热门的小说《北京折叠》,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开饭30多年以来的贫富差距问题、阶级固化,就是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农村人在城市中的生存是很艰难的,该如何弥补城市中农村人的劣势?我们就可以利用农村的“稀缺资源的价值”,但是当下的农村中缺乏这种“经营”的观念,怎么办?即要通过“教育”,通过教育来改变,靠年轻人传播新文化;第二点,不忘初心——爱心、公益心、责任心、同情心;第三点:带着“真情、真诚、真实”继续前行!

3.李胜

      他介绍了网站建设的进程与目前遇到的问题,网站建设的重难点是资料收集与整合,重点提出了“域名”的问题,需不需要重新购买一个域名。

4.赵俊涛

      其实,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都是属于大学记忆教育公益基金会的一部分,我们要把格局放大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我们的支教主要针对中小学生,而助学则不仅仅包括中小学生,还包括大学生,也不仅局限于物质助学,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的模式也是属于助学的内容的;另外,在助学方面,要把校内校外资源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的作用。

5.宋老师

      赵俊涛说得对,格局放大一点,视野提升一点,我们关键是要把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的理念传播出去,把大学记忆这个牌子抬出去,我们的素质班已经走过了12年,贵州支教也已经进行了7年,这么多历史可以写,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缺的就是宣传,或者说宣传工作还不到位,所以后续需要加把劲加大宣传力度,做的事情就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更何况还是这么好的事。

6.金老师

      我也认为,现在应该淡化综合素质培养班这一块,靠一个人的力量去搞素质教育是很难的,况且现在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扭曲,所以,每当我跟别人谈到素质班的时候,都感觉到很别扭,我们素质班的学生走出去,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我是素质班的”,都不是很有底气,所以,应该淡化综合素质培养班,更多的打造大学记忆这个品牌。

关于宣传这一块,我想重点应该是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网站建设的话,着重在“介绍”,首先就可以在“二十条”上大做“文章”,可以放在头版,突出体现“自我培养,自我提高”,接下来,可以弄的板块有“走向社会,回报社会”,还有“历史沿革”(12年的发展),“市场产业研发”等等,总之,我们要强调“大学记忆”,把它打造成一个响亮的品牌。微信公众平台呢,着重在“即时互动,动态更新”,要做得新颖漂亮,它的定位应该更多的关注“互动”。

7.史国祥

      在我们中心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我讲了四点,主要是从我个人对组织的这个角度讲的,即积极支持、亲自参与、以身作则、发展壮大。遗憾的是,虽作为这个中心的书记,但参与度不高,贡献也不大,所以总是感到内疚与自责。今天是我们中心的第二次会议,我仍然讲三点,主要是针对我们的这个中心,也是与我们在坐的所有人的共勉吧!一、苦练內功。1、不忘初心的继续做好我们的支教工作。2、不忘使命的继续丰富我们的支教活动。二、创建品牌。1、让社会人了解我们的存在。2、让社会人熟悉我们的贡献。这两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所以要积跬步,夯基础,一步步做起来。因工作的原因,按触过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给他们讲起我们的组织,总是感觉到苍白无力。12年的文化沉淀,连续7届的支教活动,会有多么丰富多彩的片段呀!可是我们却不能将我们的事迹呈现出来。每次给别人宣传时,尤如有一种说谎的感觉。当务之急,在网站与微信公众平台上要加强。特别强调一点的,我们在宣传上,应该在大学记忆公益基金会这个框架下展开,以前我们素质班所做的工作,都是填充、夯实、丰富大学记忆公益基金会这个品牌。三、吸纳外援。中心从成立到现在,快一个年头了。除了成立之初的一点老底子外,因诸多原因,接受到的捐款与捐赠很有限,而且大多是中心内部人员的贡献。坦率的讲,这是很不够。必须想方设法的吸纳外援,吸引外资的注入。

8.邓春华

      一个团队要做成一件事,必须有三种人,做事的人、出钱的人、关注传播的人,然而做事的人少之又少,遗憾自己的参与程度不够,以后需增加参与度;在微信推送方面,建议以更方便大家转发的方式推送,以扩大宣传力度;资助贫困学生可以以微信众筹的方式日常化。

9.主持人梁祖德总结

      结合刚才大家的发言,总结一下:第一点,就是宣传工作没有做好,不管是网站建设,还是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设,还是七届贵州队的素材收集等等,后续有待改进;第二点,就是组织架构的问题,服务中心的各个成员都要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

10.第七届贵州队成员龚艳谈支教感想

      恍惚间,2016年暑假的支教时光就结束了,但那些场景、那些可爱面孔却停留在脑海挥之不去。不得不说,短短的二十天支教之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无论是从思想、态度还是教育观念等各个方面。首先,就是支教后我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茫然追随到后来的坚定,那句“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给了我所有的迷惑一个掷地有声的答案;其次,在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上,我渐渐懂得,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是融入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去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然后,就是在调研路上对当地家庭教育的思考,其实那里的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导,长期的隔代抚养让他们渐渐迷失在了那个封闭的环境中,再多的物质满足也弥补不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空虚;最后,很幸运我能遇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虽然这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在矛盾和争议的解决中才会成就后来无话不谈的彼此。简单的四个方面,诉说了支教这一路所有的收获和美好,直到现在学生还时常跟我分享他们的生活,每次听到他们的进步就会莫名的开心,其实在支教路上,我们在和学生一起成长着。所以,关于支教,行动远比想象更加真实有力!

网站首页   |   创业团队   |    外校交流   |   关于素质班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2012 www.dxssz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   湖北经济学院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 @版权所有   邮箱:daxuejiyi2012@163.com 技术支持:武汉珞珈学子   鄂ICP备:12017616号